2025年8月19日,北京师范大学、央视网等国内外机构承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”论坛上,我校林颖老师作为学校代表,出席并领取央视网“2025年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典型案例”奖项。我校“五位一体”赋能紫金花朝戏非遗项目凭借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,从全国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(全国30所院校入选),彰显了河源职教在文化传承与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。林颖老师在会议现场接受了央视教育频道专访,分享了学校对职业教育数字化生态重构的深刻见解。

立足全球舞台,展现河源职教创新成果
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、马尔代夫、德国、卢旺达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、国际组织和企业代表,聚焦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、智能评价及校企合作等议题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在致辞中强调,中国正推进“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.0”,实现从教学工具到智能生态的跃升。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等专家分享了覆盖1349个专业、服务1900万用户的职教数字化体系成果。

在成果发布环节,林颖老师代表学校登台领取奖项,标志着我校“五位一体”赋能紫金花朝戏项目获国家级认可。该项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,联合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紫金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12家单位,构建“政校行企社”全链条,开发《花朝戏表演基础训练》等核心课程,孵化文创产品100余项,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增长10%,成为非遗与职教融合的全国示范案例。

扎根地方主战场,推动数字化转型生态重构
在央视教育频道专访中,林颖老师阐述了我校教育改革的理念:“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职业教育制度和生态的重构。我校始终扎根地方主战场,坚定不移办好教育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,让河源非遗紫金花朝戏这张承载河源记忆的地方瑰宝,成为联通世界的靓丽‘中国名片’。”

这一理念与我校实践高度契合:
产教融合激活非遗新动能:通过“理论学习—技艺训练—项目孵化—市场转化”闭环,将花朝戏融入师范教育、旅游管理等专业群,校企共建实训中心与传习基地,实现非遗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。
校园文化构建育人生态:上线《紫金花朝戏在线培训系统》,成立花朝戏传习社和客韵新声突击队,年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30余场,全网触达受众8万人次,形成“课堂—社团—社区—市场”一体化模式。
育人成果彰显社会担当:组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、高校教师和行业导师的“三师”团队,累计培养花朝戏传习人2672名,30余名毕业生服务地方文旅事业,学生参演作品获新华网等媒体报道30余次。
展望未来:数字化升级与国际传播双轮驱动
以此次获奖为起点,我校将持续深化“非遗+职教”改革。一方面,固化“政府—高校—企业”协同机制,打造全国共享的花朝戏课程云平台,推动“课程即产品”落地,将教学链升级为产业链;另一方面,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网络,通过多媒介向世界传播客家故事,助力紫金花朝戏成为全球文化名片。
我校将锚定教育主阵地,纵深推进客家文化“双创”实践,为河源绿色崛起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,为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与国际化贡献河源力量。